三個聯合學士學位項目今年首屆招生180人,每年投入不少于600萬元支持創新中心建設,今年創新專項首批立項項目達25項,完成了智能醫學鏡檢等科研平臺的建設并投入使用……
近日,廣東醫科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兩校聯合在廣東醫科大學創意空間舉行“松山湖醫工融合創新中心暨聯合學位人才培養工作”研討會。會上,東莞兩所高校攜手交出亮眼的成績單,探索跨??鐚W科融合創新發展之路。
兩校醫工融合創新團隊、聯合學位依托學院院長和專業負責人、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骨干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員參加了會議。
首屆聯合培養項目招生180人,首批立項項目25個
當前,多學科融合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為當下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之一。自去年3月,兩校啟動共建醫工融合聯合創新學院和松山湖醫工融合創新中心以來,雙方瞄準醫工交叉融合學科前沿,攜手在康復輔助器具、智能醫藥與健康、生物力學、新型生物材料等領域開展醫工融合深度合作,通過校際學科專業交叉,在醫工融合領域大力推動了“科學研究新機制、人才培養新模式、產教融合新探索”。
20個月后,成績單如何?
在聯合學士學位培養上,“藥學+化學”“藥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智能醫學工程”三個聯合學士學位項目今年首屆招生180人。作為兩校合作的重大教育改革項目,相關二級學院在培養方案設計、課程共建計劃、校校企三導師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精心設計和充分準備。
在創新中心平臺建設上,兩校共規劃了2300平方米的場地作為中心運行的載體,每年投入不少于600萬元支持創新中心建設。兩校各拿出25個編制崗位,用于實體化運作。2023年醫工融合創新專項項目申報和立項方面,首批立項項目25項,包括創新團隊項目6項,重點項目2項,一般項目18項。完成了智能醫學鏡檢等科研平臺的建設并投入使用。中心首批進駐的6個創新團隊在危急重癥預警系統、醫用機器人、牙齒修復材料、染色體異常智能篩查等研究方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下來,中心將繼續加快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工程中心和醫療健康機器人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建設,加大力度聘請優秀科研團隊入駐,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加完善的科研條件和產品應用轉化服務。
構建灣區創新高地,加大實踐環節創新
會上,廣東醫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曾志嶸表示,兩校在廣東省開創了高等教育聯合學士學位培養的先河,正在探索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醫工融合創新高地。在產學研合作、培養跨學科人才、孵化新興產業等方面,為東莞科技創新和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撐。他希望,兩校進一步加強合作與交流,加快探索醫工融合有組織創新的開放合作機制,加快創新校際聯合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推進跨專業、跨學科、跨學院、跨學校、跨校企的醫工融合課程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政、校、校、企四方資源整合和三導師制創新,兩校進一步對醫工融合創新中心和聯合學位培養項目給予政策、經費、人才、平臺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廣東醫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新光表示,各相關單位要緊抓進度,打造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品牌。要進一步加強兩??蒲袌F隊的合作,建設好相關科研平臺,引領松山湖醫工融合創新向更高水平邁進。
東莞理工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徐勇軍表示,松山湖醫工融合創新中心是東莞市重點建設項目,要將創新中心與人才聯合培養緊密融合,做好聯合學士學位項目的人才培養方案,要創新探索課程共建與開發的機制,對雙方共建課程投入更多精力,尤其是醫工融合實踐環節的創新尤為重要。
通過本次研討會,兩校進一步總結經驗,梳理難點,解決問題,明晰下一階段思路和舉措。兩校將進一步整合優勢資源,深化校際合作,在松山湖科學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醫工融合創新科技新高地,開創校際人才聯合培養新模式,做好開創廣東省聯合學位先河的探索者,努力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話你知:
2022年3月,廣東醫科大學和東莞理工學院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在生物醫藥和理工領域的優勢,啟動共建“松山湖醫工融合創新中心”“醫工融合聯合創新學院”,攜手探索“新醫科”+“新工科”。
雙方共同致力于加快形成醫工交叉優勢與前沿技術攻關鏈式協同,著力培育高水平醫工交叉創新團隊、融合創新平臺和重點實驗室,構建新醫科、新工科融合發展的高水平協同育人體系,打造校政合作、醫工交叉的實踐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