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第二十四屆先進中子源國際合作會議在東莞開幕,來自全世界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國際頂尖院士專家參加會議,將通過6天超百場報告展開深入交流,在中子源相關的技術發展、設施開放共享、人才交流互訪等方面開展互通融合,推動國際中子散射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也是時隔16年后,該國際會議再次在莞舉行。

此外,“松湖杯”創新創業大賽決賽、首屆超快激光應用發展大會等重量級活動近期接連舉行,讓松山湖科學城始終保持濃厚的科學氛圍。通過積極探索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完善創新生態體系,松山湖作為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不斷釋放新能量。

撰文:韋基禮 劉慧茹 陳啟亮

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聚成勢

散裂中子源被譽為觀察微觀世界的“超級顯微鏡”。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我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在加速器、靶站、譜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成果,顯著提升了我國在磁鐵、電源、探測器及電子學等領域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

就在不久前,中國散裂中子源探測器團隊利用自主研制的磁控濺射大面積鍍硼專用裝置,成功制備出滿足中子探測器需求的高性能大面積碳化硼薄膜樣品,這是目前國際上用于中子探測的最大面積的碳化硼薄膜。

截至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0輪運行,注冊用戶超5000人,完成課題1000余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

松山湖科學城以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為引領,重點抓好科學城核心創新區規劃建設,加快規劃布局一批“國之重器”以及高水平研究大學和技術創新平臺,重點推進約8平方公里的土地整備,形成“背山面湖”的核心創新區,進一步提升科學城的集中度和顯示度。

當前,這些大裝置大平臺正在科學城內形成百花齊放的態勢,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持續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創“大能量”,顯現出對創新的強大支撐力。

激光享有“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等美譽,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超快激光作為激光領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一直是國際科技關注的研究重點。10月26日,另一場重量級學術會議——超快激光應用發展大會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新園區開幕。

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表示,作為當前國際科技最重要的前沿方向之一,超快科學為解決室溫超導材料制造、超高速計算以及信息傳輸等關乎國家重大需求所涉及的底層共性科學問題提供了強大助力,也是未來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汪衛華透露,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將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西安光機所共建國內第一臺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其中8條束線建設任務將落地東莞。目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已組建了阿秒科學中心,引入了首席科學家魏志義,集聚了一大批國內外優秀的研究員和工程師,希望將來實驗室能建成一個超快物質科學的研究中心,依托周邊中國散裂中子源等大裝置,在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等領域做出國際一流的成績。

從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正式投入使用,到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已完成場地詳細勘察,再到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作為國家戰略平臺,松山湖科學城內大裝置建設喜訊頻傳,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已經顯現出清晰輪廓。

推進世界一流創新平臺建設

今年9月,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繼1月完成第一標段封頂后又迎來了第二標段封頂,標志著松山湖校區全面封頂、建設邁入新階段。

近年來,松山湖科學城穩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科研院所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工程建設正按時、有序推進,預計2023年內交付使用。

大灣區大學籌建負責人田剛院士表示,自籌建以來,學校始終堅持“理工為主、精理強工”的辦學定位,目前學校治理體系日益完善,一支高水平、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已經組建,學科建設穩步推進,省市級科研平臺逐步搭建,“大學+大科學裝置+龍頭科技企業”發展模式逐步形成,“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灣區融合”特色日益凸顯,取得了明顯成效。

此外,今年9月,歷經300多個日日夜夜的不懈奮斗,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國際合作創新區項目提前120天完成主體結構全面封頂目標。該項目是東莞理工學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學新區建設的重點規劃內容,囊括智能制造研發中心、粵港澳臺合作研究中心、新工科教育大樓等。

除了加快布局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松山湖科學城還密集布局建設各類創新平臺。

截至目前,松山湖已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內知名高校等共建30家新型研發機構,建成1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實驗室、1家粵港聯合實驗室、304個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0月30日,2023年“松湖杯”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在松山湖舉行,來自數字經濟、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行業的參賽選手參與角逐。本屆大賽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628個創新創業項目或團隊報名參賽,數量創歷史新高。

與大多數參賽者不同,田艷艷是先來到松山湖,后選擇創業,目前尚未成立公司的她希望通過大賽獲得松山湖天使基金等投資機構的關注。一年半前,她辭去企業研究員的工作,加入建設中的大灣區大學,成為這所定位為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的首批教師。

工作間隙,田艷艷參加了許多科學會議,加入了松山湖女科技工作者聯盟,成為了松山湖科學家活動基地的???。松山湖的生活和工作經歷逐漸改變了她:“在這里就發現天地廣闊。以前我只是做工學技術轉化這件事情,現在我想往企業方向走?!?/p>

松山湖科學城正依托高水平科研平臺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按照產學研融合的思路,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加速落在產業上,在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轉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鐵索橋。

包括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綜合效益顯現,成功研制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推動一批硬科技迅速走向產業化,探索形成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新模式。

以體制改革賦能科技創新

從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再到企業培育的完善創新生態,是松山湖創新成果持續涌現的最大依托,也是吸引創新創業者到此追夢的最大因素。

近期,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骨水泥材料團隊再獲喜訊,團隊自主研發的可吸收人工骨材料的醫療器械注冊證申請事宜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作為實驗室首個實現成果轉移轉化的創新團隊,骨水泥材料團隊的經驗已成為實驗室成果轉化新機制探索的教科書式樣本。

科研創新工作取得新成效的背后,是體制機制改革煥發的澎湃動力。多年來,松山湖始終積極探索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推動制度創新發展,讓松山湖的科研載體、科技型企業等在用人、資金等方面擁有更大的自主權,為優秀人才創新創業充分“松綁”,從而吸引了大量科研人才入駐,也推動了“硬科技”成果加速轉化,有效釋放人才、設施、平臺、知識、資本等創新資源的潛能,為科學城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創新動力。

今年9月,松山湖發布《東莞松山湖高新區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集群試點培育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引起園區軟件企業的廣泛關注。

該辦法重點從支持企業做強做大、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支持企業降低運營成本等八大方面,支持園區軟信產業集聚區建設工作,其中單項補貼最高達千萬元。

改革創新、先行先試一直是松山湖的特點優勢。除了專門針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所推出的辦法,當前松山湖已完成科技計劃體系的初步搭建。

針對園區各類創新主體需求,松山湖印發實施《東莞松山湖促進源頭創新實施辦法》《東莞松山湖支持技術研發實施辦法》《東莞松山湖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辦法》《關于提升松山湖高新區科研載體綜合效益的若干意見(試行)》等多項科技政策,從人才、技術、企業、載體、資本五個方面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搭建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集聚科技創新全要素的科技計劃體系,為企業、科研機構等自主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此外,松山湖認真梳理招商引資過程中扶持政策、審批流程、決策效率等企業重點關注事項,定期復盤總結,在保障科學決策的前提下簡化辦理流程,推動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成立龍頭企業服務專班,落實專人跟蹤監測龍頭企業用電、用工、研發、稅收等經營指標,深入研究分析其業務發展動態,協助企業加快發展,為園區產業發展科學決策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目前,松山湖已成功獲批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園區,新設“首貸服務”窗口,創新“政務+金融”首貸服務新模式,實現政府采購項目全流程電子化交易。松山湖不斷完善“企管家”服務平臺功能,打造人性化、便捷化、高效化的“一站式”線上企業服務平臺,全方位幫助企業紓難解困。

同時,松山湖不斷優化政務服務工作,以政務服務賦能經濟發展為主線,先后推出大綜窗改革、重點企業注冊一窗通、企業注冊一窗通、“不見面”審批、深莞通辦等多項“便民惠企暖心工程”,積極構建以群眾辦事體驗為視角的全流程全鏈條服務標準,不斷延伸政務服務觸角,打造“可感、可視、可控、可治”精細化城市治理格局,進一步完善園區“一個中心、多個支點”的政務服務體系,打通群眾辦事“最后一公里”。

不斷強化灣區創新融合發展

中國散裂中子源充分發揮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積極探索加強與港澳科技和人才合作,包括成立中國科學院—香港地區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建設粵港澳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等,與港澳高校、科研機構共建譜儀也接連出束。中國散裂中子源這幾年的科學產出,也有四分之一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用戶。

松山湖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建的持續推進,是松山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成效的具體體現,也是灣區創新融合發展的不斷強化。為了更好地發揮園區創新資源的潛能,多年來,松山湖還積極探索灣區創新融合發展的更多新形式。

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共培方面,松山湖支持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與香港科技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合作共建粵港機器人學院,累計招生470名;打造“科創訓練營”,累計培養創業者1700多名;推動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與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北京大學等59所高水平院校聯合培養研究生223人;促成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與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香港曾智明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簽署實施“香港未來科技英才成長計劃”,自2023年起,該計劃還將連續三年從香港高校選拔一批優秀大學生,到材料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和實踐活動。

此外,園區莞港澳產業合作平臺加快建設。所打造的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構建“香港科技資源+東莞產業轉化”創業模式,獲評首批省級“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引進一大批具有港澳籍或港澳高校教育背景的人才項目落地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團隊建設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累計孵化機器人創業公司60余家,約15%成為獨角獸或準獨角獸企業,孵化企業總估值超過800億元。

松山湖還聯合紅杉資本、高瓴資本共同成立了香港清水灣創業基金,投資支持60多家在孵初創企業,累計投資金額2.8億元。與香港科學園合作開展iDM2“硬件開發加速計劃”,重點服務香港科學園優質項目與東莞先進制造對接并產業化落地,累計推動近50個香港項目或團隊對接東莞本土企業超過320家,培育孵化近100家優秀企業,間接影響超過1000名香港人才,成功推動13個科學園項目落戶松山湖,已在謀劃建設香港科學園東莞分園。

為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松山湖進一步深化國際開放合作,通過開展中國(東莞)—英國高新技術項目對接會、推動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落地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等方式,積極推動松山湖與英國兩地創新創業溝通互融、協同發展,加速國際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共同構建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體系,打造資源交互生態圈。

記者:韋基禮 劉慧茹 陳啟亮

原載于《南方日報》2023年10月31日DC02版

上一篇:【南方日報】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貢獻“莞工經驗”

下一篇:【南方日報】松山湖寫好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大文章

關閉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在线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