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十月豐收季,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內,風光旖旎,秋色正好。
2021年10月19日,《松山湖科學城發展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稱“總體規劃”)發布,首次全景式勾勒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發展路線圖。
兩年來,松山湖科學城“四梁八柱”建設全面鋪開,作為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的作用愈加彰顯。
——中國散裂中子源多臺譜儀接連出束,填補國內空白,引領源頭創新;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等重點平臺引領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支撐東莞戰略性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拔節生長,落地成“金”;
——松山湖開發者村、騰訊云(松山湖)數字經濟產業基地、東莞市工業數字大廈先后揭牌,推動數字經濟加速賦能千行萬業;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籌)、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籌)、東莞理工學院國際創新合作區等創新地標拔地而起,為未來發展構筑起堅實的人才底座;
——松山湖萬象匯、科學公園、文化藝術街區、松月廣場等一大批高品質城市配套從一張張規劃圖變身一張張實景畫,讓美好生活從夢想照進現實;
——華為Mate60等黑科技產品成功突圍,讓“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成為出圈爆紅的城市必殺技……
面向高質量發展,寫好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篇大文章,2023年以來,松山湖作為東莞創新驅動、產業孵化、高品質城市建設的三大引擎已全面點燃,正以百倍干勁抓好百日攻堅決戰沖刺,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鄭國豪 黃少宏
策劃:黃少宏 鄭國豪
統籌:鄭國豪 陳啟亮
從頂天立地到鋪天蓋地
氣正能聚力,風正好揚帆。大干四季度,打贏收官戰,松山湖向創新要生產力,創新“引擎”動能澎湃。
躋身科技創新國家隊以來,松山湖以大科學裝置為基底,聚焦創新驅動發展主線,自覺扛起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點亮一盞盞灣區“明燈”。
推動譜儀開放運行與科學應用,依托工程發展的技術參與設計研制抗癌新“利器”,有力支撐航空航天發動機、深海深潛器等國家重大需求研究工作,2018年投用至今完成上千項研究課題……從“一紙規劃”到“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在松山湖建設發展已有十余年。
2022年底,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投入使用,并啟動一系列關鍵技術預研,進一步提升東莞基礎研究能力,加快原始創新步伐。
2023年,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立項工作取得關鍵性進展。
2023年4月,以國際領先的超快物質科學與技術研究為目標的阿秒科學中心,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揭牌成立,有望提升我國在超快科學領域的綜合競爭力,推動先進阿秒激光設施的建設。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呼之欲出,松山湖科學城科技創新主引擎動力更強勁。
種好參天大樹,更要繁育廣袤森林?!绊斕炝⒌亍钡目萍紕撔屡c“鋪天蓋地”的成果轉化,是屬于松山湖科學城的“精準畫像”。
兩年來,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高能級科創平臺體系為牽引,松山湖科技創新轉化新模式迭出,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呈現出“新新”向榮的高質量發展新氣象。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孵化產業化公司42家,申請專利702件;工研院2022年獲批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分中心;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引入生態企業105家……松山湖科學城內,已部署30家新型研發機構,超300家市級以上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形成類型多樣、優勢明顯的研發體系布局,推動一批批科技成果在松山湖科學城落地開花。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論壇”永久落戶松山湖,啟動首屆松山湖科學會議、首屆松山湖數學論壇,打造大灣區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為院士學者交流探討交叉性、前瞻性和綜合性科學問題營造一流環境,讓空氣中都飄著科學的味道。
企業始終在創新中占據主體地位,創新企業的數量和質量是創新實力的顯著標志。
兩年間,松山湖以科技創新賦能企業發展的路徑更趨明晰,松山湖高新企業總量已達635家,55家優質企業納入市“倍增”計劃,構建起全鏈條創新型企業梯隊。
創新“一落子”,發展“滿盤活”。從基礎科學到前沿科技,從源頭創新到成果轉化,一批大院、大所、大裝置、大平臺、大企業正在進駐并集聚在這片熱土上,松山湖科學城發展動力加快轉向創新驅動。
從創新引領到動能煥新
8月29日,華為Mate系列手機累計發貨量達到1億臺,當日開售的最新機型Mate 60 Pro持續熱銷。這樣的業績,是在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同比下降10%的情況下取得的。
一臺新手機,映射著松山湖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韌性。2023年前三季度,松山湖商業、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多項指標位居全市前列,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進中提質、效速兼具的良好態勢。
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湖里人一個個具體而生動的奮進場景,也是松山湖滾燙的發展熱情和奔涌的經濟活力。
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產業規劃、空間規劃編制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落子成勢;華為終端總部、海麗新材料、華貝科技增資擴產四期等項目竣工投產,產業聚鏈成群,蓄能增勢;產業經濟政策配套給力出臺,包含優質企業落戶最高1億元獎勵,大項目達產最高1300萬元獎勵……
兩年來,松山湖進一步鞏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前瞻布局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新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多元融合、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雛形初現。
如今,松山湖已擁有各類市場主體約1.5萬家,營業收入超億元企業182家,規上企業643家,上市企業及上市后備企業55家,2022年,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38.8%。
一個個跳動的數字增長,是松山湖“由園到城”轉變的生動注腳,更是科學城邁向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沉淀。
改革大潮起勢,會當中流擊水,正需奪隘闖關。
面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時代之問,松山湖如何乘勢而上加快助推東莞形成新質生產力?
2023年10月23日,騰訊云(松山湖)數字經濟產業基地揭牌,與城仕(東莞)文化、小兔到家等11家首批進駐企業簽約。龍頭企業落地,東莞數字經濟再添新軍。
時間往前推半年,2023年4月,全球首個“開發者村”——松山湖開發者村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開村”。如今,這個契合數字時代而生的新型村落,已鏈接服務松山湖制造業企業77家。
將時間再往前回溯約一年,東莞市工業數字大廈在松山湖啟用。如今,工業數字大廈已吸引64家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入駐,為數字化轉型不同階段的企業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
聯動行業龍頭頭部企業,打造數字化平臺載體,“重塑”產業制造新未來,這是松山湖回應時代之問的答案。
昨日,東莞不同領域的傳統產業走進松山湖科學城,在一流創新生態中迭代轉型,走上自主創新道路;
今天,在松山湖開發者村、騰訊松山湖基地、東莞市工業數字大廈等數字服務平臺賦能下,千行萬業加速擁抱數字經濟的星辰大海,不斷豐富著松山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系統謀劃與長遠布局。
從科創新城到理想家園
10月18日晚,東莞市委副書記、松山湖黨工委書記劉煒帶隊,松山湖園區領導班子及多個部門負責人集體出動,走街串巷、草地夜話、集思廣益,只為探究如何做活“夜經濟”這個新課題。帶著真問題、求解真辦法,這樣的調研夜話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不遠處,夜幕下的松山湖萬象匯商圈內人氣漸旺:創業青年手持咖啡與文件,步履匆匆,一家四口提著購物袋結伴而行,正在等紅燈……中秋國慶“雙節”,松山湖萬象匯累計吸引客流量100萬人次,見證著松山湖科學城的煙火升騰,也成為近年來東莞打造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成功范例。
城市品質能級的水平,很大程度左右著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格局。這兩年來,圍繞人才多維度需求,松山湖在教育、醫療、交通、商業、生態等領域,持續寫好“科學+城”這篇新文章,一大批惠民生促發展項目落地生根,正加速建設成為近悅遠來、宜居宜業宜研宜創的理想科學家園。
松山湖通湖禮廊二期基本完成,萬象匯建成開業,文化藝術街區加快改造,松山湖未來學校建成投入使用,科學公園、國際人才社區、科技交流平臺、悅榕莊酒店等一大批高品質城市配套項目加速謀劃建設,松山湖高品質城市配套內涵在一個個城市地標的兌現中持續豐富。
精彩紛呈的音樂會、藝術節、展覽會,獨具特色的華為開發者節、“火柴盒”東莞(松山湖)城市藝術time品牌、湖畔音樂節、“狀元筆杯”書畫大賽等人文交流項目精彩紛呈,涵養培育著松山湖包容開放的城市精神,松山湖“科技+文化”發展新樂章持續奏響。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
回眸過去兩年,松山湖創新成色不斷提升、重大項目加快落地,改革創新蹄疾步穩,高水平人才紛至沓來、民生福祉不斷提升……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這里處處流動著生生不息的新生機。
大道無垠,前路可期。
邁上新征程,松山湖必將沿著總體規劃描繪的壯闊圖景,扛起為東莞邁向高質量發展率先闖關的使命,以更大決心和信心建設國際一流科學城,進一步構建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創新生態體系,為東莞乃至廣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松山湖力量。
記者:鄭國豪 黃少宏
原載于《南方日報》2023年10月31日DC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