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 “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學術會議在廣東省東莞市舉行。本次學術會議以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為主題,采取主旨演講、特邀發言、實地考察的形式舉行。專家學者圍繞“基層社會治理效能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時空轉變條件”“基層社會治理的專業化”等主題展開研討交流。
“交往實踐是社會實踐的基本維度,也是基層社會矛盾的滋生源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少杰認為,在網絡化條件下最活躍、內容最豐富、展開范圍最廣闊的交往實踐已從地方空間轉到網絡空間,應激發網絡社會活力,網絡社會治理方式應植根于網絡交往實踐中,強化基層社會治理的適度性和有效性。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郭星華認為,網絡交往實踐空間中的沖突治理與傳統民間糾紛解決,既有相通之處也有極大差異,存在熟人社會與生人社會、風俗習慣的一致性與多樣性、法治意識與權利意識強弱的差異。因此,“糾紛解決的重點在于基層”,要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協調之下,堅持“案結,事了,人和”的糾紛解決原則,實現基層社會治理自治、法治、德治整體性發展。
“效能是客觀的,同時也是主觀的,這取決于你從什么樣的維度視角來評價”,北京大學謝立中教授說,“要深刻把握當下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基礎,建立科學有效合理的效能評價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應包括民生指標、民和指標、民力指標等三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分別從投入、產出兩個維度發展若干二級、三指標。南開大學教授關信平指出,在這一指標體系中其實蘊含著深刻的人力資源議題,即在人力資源對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鶎由鐣卫砣肆Y源建設的基本要求是規模與專業化、職業化與志愿服務以及適宜的組織體制及資源有效供給的路徑設計,盡管當前基層社會治理人力資源體制具有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城鄉社區制+單位制+社會組織參與優勢,但也存在人員隊伍不穩、專業性不高等問題。他認為,解決這一人力資源效能不足的基本方向是加強黨建引領下的居民自治,完善基層社會組織體制,建立健全社區自主使用的財政供給,大力推動“全科+??啤钡膶I化人才隊伍建設。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吳軍民認為,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是評價社會治理效能的重要維度,其中專業化提供了治理效能評價的準則標準。當前,基層治理模式從傳統治理向“專業化+”治理轉型,日益要求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公民團體、社區組織、經濟組織社區居民以及其它治理主體在社區治理與服務中所外顯出來的價值理念、社區制度、行動符號、技術手段、設備設施等符合特定時期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專業化要求。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擺脫權力依賴與技術理性的消極影響,實現基層社會治理效能評價績效取向、過程取向、服務對象取向的融合。
“如何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環”,東莞理工學院教授陳成文認為,所謂基層治理效能,是指基層治理主體在化解基層矛盾糾紛過程中所獲得的效率、效果、效益和所展示的能力的綜合反映?;鶎又卫硇苁呛饬炕鶎又卫砉ぷ鹘Y果的重要尺度。當前基層治理面臨著主體性弱化、體制“懸浮化”、機制“碎片化”等諸多難點要直面基層治理難題,補齊基層治理“短板”真正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第一,要直面主體性弱化難題,建立“一核多元”的基層治理組織體系;第二,要直面體制“懸浮化”難題,建立“治理下沉”體制;第三,要直面機制“碎片化”難題,建立“協同治理”機制。
此次學術會議由東莞理工學院主辦,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東莞市社會科學院以及《山東社會科學》《城市發展研究》《江西社會科學》《青年探索》等高校、研究機構和媒體、雜志社的專家學者40余人參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