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2023松山湖科學城半程馬拉松鳴槍開跑,近5000人用腳步感受這座科創新城“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獨特魅力,領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變萬象新的日新月異。

這一天,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迎來建設全面啟動兩周年。奔跑于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科學城里,處處流動著新生機,所有人的腳步都更加堅定有力。

新時代東風浩蕩,拂過萬水千山。兩年前一筆一畫勾勒的“四梁八柱”實施框架,如今已化作科創潮涌、百舸爭流的高質量發展壯美畫卷。

自全面啟動建設以來,松山湖科學城蹄疾步穩,迅速起步成勢,科創因素不斷匯聚,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項目扎實推進,高品質城市配套項目串珠成鏈,海內外英才紛至沓來,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創新生態體系加速完善,集中度、顯示度進一步顯現。

紅日升在東方,其大道滿霞光。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接力棒傳遞于此,這臺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創新引擎已轟隆作響,正以篤行實干勇闖新路的時代擔當,向著建設國際一流科學城的目標進發,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采寫:韋基禮 鄭國豪 張珊珊 黃少宏

策劃:黃少宏

統籌:韋基禮

平臺躍升

攜手國家科創力量

加速向科學進軍

時間新故相推,夢想永不止步。在奮斗的征途上,一個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鐫刻下前行的坐標。

4月25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迎來揭牌成立五周年。巍峨山下,松山湖畔,包括多名中科院院士在內的中科院專家學者再次齊聚一堂,對話科學,共謀發展,讓這一客家圍樓式建筑群再度迎來高光時刻。

作為廣東首批省實驗室之一,五年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聚焦科技創新,在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協同創新、推動成果轉化、探索機制創新、促進開放合作、推進科普教育等方面持續發力,取得了突出成效,探索出一條覆蓋前沿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路徑,成為院地合作的又一成功探索。

2019年,東莞與中科院達成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學城的共識,在這里播下了科學的種子。歷經四年,當年的種子在松山湖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創新生態體系的呵護下,已經生根發芽、慢慢茁壯成長。

打開衛星云圖,松山湖科學城范圍內如今已建立起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國家大科學裝置、一流平臺,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等6所高等學校,23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以及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等一大批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術創新、中試和產業化的平臺基地,培育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初步構建起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創新生態體系。

此外,松山湖科學城多年來持續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論壇、粵港澳院士峰會、松山湖科學會議、松山湖數學論壇、華為開發者大會等有影響力的重大科技活動和高水平學術會議,科學氛圍愈加濃郁,讓這里空氣中都飄滿科學的味道。

更為重要的是,集聚了包括趙忠賢、田剛、陳和生、王恩哥、汪衛華等一批院士專家和400多位國內外知名科學家長期在此開展科學研究,推動重大原創成果頻頻驚艷刷屏,科技成果不斷加速轉化落地結出碩果,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

一組數字可以佐證科技創新呈現喜人之“變”——2022年,松山湖全年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12.3%,遠遠超過世界創新型國家3%的水平,是全國5倍、全省3.8倍;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35家,累計獲國家授權專利3.88萬件,PCT專利申請1663件。新征程擊鼓催征 新使命時不我待。著眼于國家所需及東莞所向,松山湖科學城充分展露著力推動平臺躍升,加速向科學進軍的發展雄心。以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為例,自2020年揭牌以來,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以“創新創業不夜城”為目標,已加速成為東莞集聚高端創新資源的優質載體。2022年,社區舉辦清華三創大賽、第七屆中國創新挑戰賽等創新創業活動50余場,已吸引近4500名人才常駐于此,其中90%以上為本科及以上學歷,25—35歲青年人才占比近70%,顯示出澎湃發展的活力。

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在讀生呂天一在清華東莞創新中心開展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發工作。在他看來,松山湖這樣一個兼具科研、創業、創新的環境下,讓他可以一邊做學術科研,一邊將產業落地。

創新潮涌

架起一座座

科研成果轉化橋梁

突破是科技創新的永恒旋律。無論是“無中生有”,還是向前一步,每一次的突破,都是松山湖向科技廣度與深度的奮力進軍。

國內唯一的能量分辨中子成像譜儀及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譜儀研制安裝成功、國際首臺微小角中子散射譜儀成功出束、用戶實驗成果在《Nature》發表……自2018年中國散裂中子源建成以來,這座被譽為“超級顯微鏡”的大科學裝置已有8臺譜儀成功出束,其中5臺已正式對外開放;完成用戶實驗課題約800項,累計發表論文180余篇。

“散裂中子源在東莞不斷取得科研成果,充分展示了廣東省引進大科學裝置、推動科技創新的決心和成就,同時吸引了國內許多一流的科學研究機構落戶廣東,共同建設大科學裝置?!敝袊茖W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表示。

科技創新的關鍵,不僅是產出成果,更在于用好成果。然而,從原始創新到技術創新,從實驗室到生產車間,存在一條鴻溝。

鴻溝如何跨越?松山湖科學城給出的答案是,以大裝置、大平臺、大學、大企業為抓手,松山湖堅持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持續加快研發投入,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市場更好結合,挽起高校、院所、企業等各方之“手”,架起一座座科研成果轉化的鐵索橋。

每年超2000萬元支持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單個項目最高資助5000萬元,全方位支持技術創新;企業上市最高獎勵1700萬元……2021年7月,圍繞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等,松山湖出臺7項科技政策,有力搭建起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集聚科技創新全要素的科技計劃體系,全方位激活了各類創新主體活力。

就在最近,一筆總額接近1億元的支持技術研發投入的政策資助資金即將到賬東莞新能安科技等308家單位。在受惠企業看來,在經濟復蘇面臨諸多不確定的條件下,松山湖真金白銀支持企業投入搞研發,讓企業更加堅定走好創新發展的路子,更加能夠結出更多具備競爭力的創新果實。

在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創新生態體系賦能下,兩年來,一個個科技成果在松山湖科學城轉化生根,具有松山湖辨識度的科創成果闖出大灣區,身影隨處可見——

2小時01分39秒!2022柏林馬拉松比賽上,男子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基普喬格再度奪冠并創造歷史,這位傳奇跑手創造“奇跡”的賽場上,其手上戴的智能運動手表,是來自東莞松山湖的高馳運動科技公司。

萬眾矚目的北京冬奧會上,雪車項目創中國冬奧最好成績。這背后,由東莞理工學院雪車頭盔研發團隊參與研發的雪車頭盔,應用于國家隊冬奧項目訓練中。

《流浪地球2》這部科幻大作中,演員所穿戴的宇航服以及深受觀眾喜愛的MOSS等特殊道具的部分3D打印硬件,則來自東莞市科恒手板模型有限公司。

4月1日,全省首座硼中子俘獲治療中心大樓在東莞市人民醫院落成使用,中子這雙探索微觀世界的“火眼金睛”將逐步轉化為攻克人類癌癥的“利劍”,給腫瘤患者帶來福音。

眼下,松山湖創新燈塔已然點亮,中國散裂中子源多臺譜儀接連建成;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新園區相繼投入使用;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激光設施等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布局加速落地;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和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建設正酣……目之所及之處,皆是創新升騰之氣。

松山湖科學城連點成線、由線到圈的大科學裝置集群、大科研平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頂尖創新資源,正全面助推廣大創新主體在邁向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不斷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培育新動能。

城市煥新

高品質城市配套

串珠成鏈

人在畫中跑,城變萬象新。沿著科學城的綠道奔跑,在創新潮涌里品味人間煙火,在詩意山水之間感受城市生長的活力?!澳茉谶@種環境下跑步令人羨慕?!睆慕K專程來參賽的2023松山湖科學城半程馬拉松男子組冠軍程乾育奪冠后直言。

呼吸于環湖碧道之上,和水上特斯拉來一場水陸競速;奔跑在松湖煙雨之中,與院士大家來一場科學偶遇;打卡于華為小鎮之外,與歐式建筑來一張最美合影……城湖相生,碧道相連,整個松山湖科學城仿佛建在公園里一般。

在時間刻度里,這座科創新城仍在拔節生長。

從松山湖市民中心優才服務區啟用到廣東醫科大學松山湖健康醫療大數據工程中心揭牌成立,從松山湖首個“三限房”亮相到松山湖科學家公園、文化藝術街區、悅榕莊酒店等高品質配套項目加速建設……短短兩年時間,松山湖科學城的城市配套完善肉眼可見,不僅讓人一見鐘情,更讓人來了就不想走。

隨著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全面推進,松山湖萬象匯、濱湖萬科里、佳紛天地等城市綜合體串珠成鏈,行走在松山湖,你會發現,科研大廈和產業基地藏于綠樹林蔭之間,在創新潮涌中與人間煙火相遇。而且,“科技+人文+自然”等眾多元素在現代化城區里深度融合發展,正在演繹新的城市故事。

3月,松山湖管委會文化藝術街區意向效果圖首度對外曝光,便以“科技創新+文化藝術+自然生態”的建設理念火速出圈。為進一步打造理想的科學家園,松山湖管委會主動謀劃搬出辦公區,將最好的人文景觀和空間留給人民,并計劃將辦公區改造成為兼具文化、商業功能的文化藝術街區,打造地標性的高品質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這兩年國內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了很多,但像松山湖這樣把辦公區域搬出來,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還湖于民,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北本┐髮W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國新說,松山湖管委會文化藝術街區項目的定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現,項目規劃讓人眼前一亮。

松山湖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向未來,松山湖正以中心區和核心創新區兩大核心為主戰場,謀劃若干個全市最高水平的科技交流、文化藝術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大灣區知名文化消費區和文化藝術聚集區。同時,以悅榕莊酒店和濱湖生態空間為主要載體,加快科學公園的建設,將科學體驗融入生態景觀;加快粵港澳科技交流中心的前期謀劃,融合商業、文化、會議、展覽等功能,打造為灣區重要論壇、國際學術會議等高規格會議和科技展覽的主要承接地。

詩意山水與現代建筑交相輝映,生態文明與科技力量并行發展。松山湖科學城將以“產城人”融合發展為導向,深刻把握城市能級提升的內在邏輯,沿著“造城—聚人—引產”的發展路徑,為高水平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科學城而持續奮斗。

人才集聚

創新磁吸效應

不斷放大

從學者到創業者,耿濤在短短幾年間,完成了身份轉變的同時,也在一步一個腳印演繹出松山湖城市呵護人才、扶持創業、培育新動能的鮮活樣本。

2016年,他辭去高校穩定的工作,加入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全自主無人艇關鍵技術研究創新團隊”,并用不到5年的時間,探索出產業化的關鍵技術,創立了東莞小豚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成為國內領先的無人船行業應用解決方案供應商。其中“自主無人艇機集群跨域協同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還獲2021年度廣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科技創業者選擇來大灣區是正當其時?!睂τ谠缮胶?,耿濤深感這是一次正確的選擇。一路走來,從斬獲第五屆松山湖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特等獎,到接受松山湖天使投資基金直投,再到低成本入駐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每一階段的成長都離不開當地政策的支持。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吸引人才,關鍵在于能為他們提供干事創業的發展平臺。通過聚焦打造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創新體系,松山湖科學城以“筑巢引鳳”的姿態建設了一批優質平臺,為一大批海內外創新創業青年人才提供發展的舞臺。

全面啟動建設兩年來,大科學裝置像磁鐵一樣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截至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注冊用戶約4300人,并匯聚了一支500多人的科研和工程隊伍,已實施1000多項研究課題。此外,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集聚雙聘和全職科研人員近1000人,除了趙忠賢、王恩哥、汪衛華等院士專家外,不少團隊帶頭人及成員都是青年骨干。

“以前我們有想法,沒有機會和條件實現?,F在實驗室提供了平臺和資源,支持科研人員去做更多的、大膽的嘗試?!蓖跣朗且幻?0后”海歸博士,目前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特聘研究員、環境與能源高分子材料團隊負責人,由他帶領的團隊在多個研究領域上取得新突破。

在王欣看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不僅大力支持科學家的創新想法,還在體制機制上給予科研人員很大的自由度,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例如,在項目科研經費使用上,實驗室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話語權”,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經費使用的調整。

“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過程,這是每一個科研人夢寐以求的模式,我很喜歡這里?!蓖跣勒f。

憑借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松山湖正釋放強勁的人才“磁吸效應”,讓廣大英才近悅遠來,基本形成頂尖前沿技術研究人才、科技成果轉化研發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均衡發展的人才梯隊。

最新數據顯示,松山湖畔,如今已有20.46萬人在此就業發展,且45歲以下的青年人占比92%,本科學歷及同等能力以上人才占比過半。同時,集聚各類國家級人才84名,省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06名,省“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28個、市創新科研團隊28個。

錨定打造大灣區創新人才高地的目標,松山湖科學城還出臺了一攬子科技人才政策引人才、聚新業、助發展。

《松山湖高新區關于推動松山湖科學城人才優先發展 打造人才高地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十四五”期間,松山湖將引進市級以上人才500名,各類高層次人才和緊缺急需人才10000名;擬投入50億元用于統籌人才房及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人才引進、培育、創新創業、安居和國際人才交流。

產業進階

“數字化+科技創新”

引領制造業重塑新優勢

作為華為云在全國范圍參與建設的首個開發者村,4月26日,“松山湖開發者村”將正式開村,并迎來首批入駐村民,這標志著松山湖在數字經濟發展上將邁入新階段,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加速搭載數字化這一新引擎。

“制造業發展的產業邏輯正迎來巨變。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推動產品迭代的速度不斷提速,數字化在制造業重塑競爭優勢中扮演者基礎性重要作用?!痹诮衲?月舉辦的松山湖載體空間專題招商大會上,松山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歐陽南江用別開生面的主題推介,道出了松山湖押寶數字經濟新賽道的初衷。

眾所周知,松山湖自設立之日前便肩負著引領東莞創新發展的使命。在過去20多年,松山湖通過創新引領,借力高??蒲性核凹鄣膹V大人才,帶動周邊鎮街傳統制造業實現從品牌到制造到設計等各個環節的轉型升級,締造了一個個產學研合作及創新輻射帶動發展的城市佳話。

走進東莞海瑞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松山湖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的現代化制造工廠,車間內一派繁忙景象。每天,以超臨界流體發泡為核心基礎所研制的新材料制品,通過這個投產不過半年的智造基地,被源源不斷打包裝進一條條貨柜,漂洋過海銷往全球各地。

來到松山湖發展的14年間,海瑞斯董事長徐小軍帶領企業成功從一家傳統化工材料貿易商,轉型為新材料細分行業領域的隱形冠軍。

“創新講究人無我有,同樣講究人有我快。松山湖的政府服務非常高效,基地從用地摘牌到投產僅用了1年時間。這讓我們的產品研發完成后,能第一時間實現規?;a,銷往全球市場?!睂τ诋數馗咝芊盏臓I商環境,以及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徐小軍深有體會,也受益良多。

發展數字經濟,被稱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就在上周,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相關經濟及行業數據,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同比增長11.2%的增速,和住宿和餐飲業一同成為疫情后率先實現快速反彈復蘇的重要經濟增長點,表明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正在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為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近年來松山湖持續打出數字經濟發展組合拳,在數字化浪潮中積極把握新機遇、塑造新優勢。

制造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戰場。而東莞是聞名國際的制造業大市,擁有超過21萬家工業企業,涵蓋34個大類6萬多種產品,規上工業企業1.37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9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0家,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達到萬億級規模,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鞋帽4個千億規模產業集群形成,為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場景及廣闊的市場。

廣東虹勤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虹勤通訊”)數字化、智能化已全面鋪開。通過云端大數據平臺,實現企業車間數字化、智能化管理,以往一天的物流運輸時間,現在可以縮減為4個小時。虹勤通訊副總裁陳曉球表示:“今年以來,應對嚴峻等外部經濟環境,企業迅速決定拓寬原材料來源,并進一步加大資金、設備投入,加速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步伐,并實現了企業發展穩增長?!?/p>

勇立潮頭的松山湖敏銳嗅到了其中蘊藏的產業發展機遇。2021年底出臺的《東莞松山湖高新區關于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松山湖將用5年左右時間籌集投入約20億元,著力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快形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現代產業發展新格局。

幾年堅定不移走下來,松山湖已創建東莞市工業數字大廈和企業數字化轉型診斷服務中心,已有64家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入駐,覆蓋35項需求應用場景,為數字化轉型不同階段的企業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推動了17家企業成為數字化轉型行業標桿案例。此外,松山湖還充分發揮現有3個數字產業集聚試點園區和5個市軟件產業園集聚效應,共吸引超5000名軟件從業者在此發展。

沿著以數字化賦能制造業,堅持實體經濟為主、制造業當家,以創新引領挺起產業高質量發展脊梁的發展脈絡,當前,松山湖科學城正重點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等為代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推出高品質低成本產業空間等舉措,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全面推動松山湖經濟穩健增長。

聯動港澳

莞港合作

譜寫新篇章

地緣相近、人文相親、國家戰略平臺加持,讓松山湖成為推動粵港澳聯動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

翻開地圖,松山湖坐落于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中部,正加快構建面向大灣區各主要創新平臺的“一小時交通圈”和“半小時科研圈”,在促進創新要素流動上具有明顯優勢。特別是近年來,依托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一國家戰略平臺,以及各大裝置、大平臺、大學相繼建成,莞港澳三地聯系日益密切。

自4月以來,松山湖在香港持續引起關注——

4月上旬,隨著全國高校校媒精英訓練營(聯動港澳專場)活動舉辦,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多所香港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組團而來,實地體驗并記錄松山湖“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獨特魅力,發現并傳播粵港澳大灣區的最新發展機遇。

緊隨其后,香港未來科技英才成長計劃內地首個培養基地落地松山湖。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與香港曾智明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就“香港未來科技英才成長計劃”舉行簽約儀式,這意味著自今年起,將連續3年從香港本地高校選拔一批愛國愛港、創新能力較強、具備較好科研能力或潛質的大學生,于暑假期間前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開展為期6周的科學研究和實踐活動。

在此之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引進的創新樣板工廠團隊中,同樣不乏港澳人才。為加強粵港地區學術、人才的交流,實驗室先后與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共同聯合培養博士生。

粵港澳深化聯動還體現在源頭創新。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從建設之初起,就與港澳科研機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與互動,并吸引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用戶在此開展多項實驗研究。

“在自家門口做實驗,太方便了!”香港大學教授黃明欣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的通用粉末衍射儀,他不再需要每次實驗都向國外的散裂中子源申請機時,實驗效率大大提升。在此基礎上,他還發現了強度高而且韌性好的“超級鋼”微觀原理,為改進這種鋼的斷裂、韌性和腐蝕性等問題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

資源互補,更加快了協同創新的速度。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還聯合香港城市大學成立“中國科學院—香港地區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共建多物理譜儀,聯合東莞理工學院、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大學建設了“粵港澳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并與澳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開展藥物控釋的研究。

多重優勢的疊加,讓松山湖不僅在地緣優勢,更是在低成本創新優勢上,成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優選地。

廣東逸動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潘宗良在香港科技大學讀研究生期間,便與同學一起研發了一款電動船外機的原型機。經多方考慮,他們最終把公司研發總部設在松山湖,且成為第一家入駐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的企業。

扎根松山湖創業10年,逸動科技也憑借東莞強大的硬科技產業鏈基礎、以及松山湖全過程的創新賦能,一躍成為其細分領域全球隱形冠軍企業。

企業成長期間,考慮到產品特性,松山湖管委會特意在湖邊修建了一個小碼頭,方便他們做戶外實驗?!罢娴姆浅ky得。為企業修建小碼頭需要政府敢于打破常規,我認為松山湖是用創業的心態服務企業?!迸俗诹颊f。

此外,還有云鯨智能創始人張峻彬、妙智科技創始人謝智衡、大鋅能源創始人唐子杰等,他們的故事已成為香港青年落地松山湖發展的生動縮影。

特別是科學城建設全面啟動,“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獲批為首批“粵港澳大灣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截至目前,累計引進119個具有港澳籍或港澳高校教育背景的人才項目落地發展。

著眼于更長遠的未來,在巍峨山下,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正拔地而起,一期校園建設有望在今年秋天全面完工,屆時將進一步推動莞港親密合作全新升級,進一步圍繞東莞未來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行學科規劃,推動莞港科創合作在新征程上譜寫新篇章。

■鏈接

松山湖科學城建設

全面啟動兩周年大事記

2021年4月22日

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全面啟動。

2021年4月22日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巍峨山科學家森林公園奠基。

2021年7月26日

中國散裂中子源首臺合作譜儀多物理譜儀通過驗收。

2021年9月7日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啟動首批月球科研樣本研究。

2021年10月18日

廣東省政府正式批復《松山湖科學城發展總體規劃(2021-2035年)》。

2021年10月22日

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在松山湖揭牌。

2021年12月1日

2021粵港澳院士峰會暨松山湖科學會議開幕。

2021年12月9日

松山湖建園20周年“改革、創新、再出發”活動舉辦。

2022年4月27日

東莞市工業數字大廈、東莞市企業數字化轉型診斷服務中心揭牌。

2022年5月31日

松山湖舉行基層治理片區黨委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北部、中部、南部、生態園四個片區黨委正式成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開啟新征程。

2022年6月8日

松山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遷建工程奠基開工,將建成全市投資最大、建筑面積最大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022年7月1日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一期項目首棟建筑順利封頂。

2022年8月8日

松山湖松月文化廣場項目奠基,將打造成為“科技+商業+文化服務”一體的綜合體。

2022年8月31日

西部人才社區順利摘牌。

2022年9月9日

由東莞市政府與中國教科院合作共建的大灣區第一所未來學校一一東莞松山湖未來學校舉辦落成儀式。

2022年9月24日

松山湖首個大型商業綜合體東莞松山湖萬象匯開業。

2022年11月3日

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舉行工程移交儀式,標志著該平臺正式投入使用。

2022年11月9日

“松山湖開發者村”發布。

2022年12月26日

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

2023年2月12日

“遇見數學 遇見未來”首屆松山湖數學論壇舉辦。

2023年2月23日

第三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啟動。

2023年3月17日

松山湖文化藝術街區建設項目動工,計劃打造成科學、文化、藝術與商業相融合的新地標。

2023年3月17日

松山湖科學公園建設項目動工,力爭建成一座具有生態保育、科學展示、山林休閑、健康康養、濱水休閑等功能的城市綜合公園。

2023年4月20日

《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共識》發布。

記者:黃少宏

原載于《南方日報》2023年4月25日DC02版

原文鏈接

上一篇:【光明日報客戶端】東莞理工學院:“六學”并舉扎實推進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下一篇:【東莞時間網】把課堂“搬”到校外,這群莞工學生來了一場“沉浸式”文化產業專業研學之旅

關閉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在线小视频